前不久在央視六套《佳片有約》看了部日本電影《深夜食堂》,還真有些感動,想想上次被日本電影感動還是在看《導盲犬小Q》、《入殮師》的時候,再往前是讀大學時看得巖井俊二的《情書》,日系煽情,心靈雞湯。
其實我對日本這個民族一直很感興趣,而且居然從小就被他們的文化影響著,兒時看的《聰明的一休》、《機器貓》、《圣斗士星矢》、《龍珠》,到現在看的《火影忍者》、《死神》,我對日本動漫有那么一點狂熱,我在想,世界上那么多國家,那么多種族,何以日本人會創作出如此之多而且非常好看的動漫作品,他們從二戰后的廢墟中迅速崛起,更是造就了那么多的世界名牌:豐田、本田、東芝、日立、索尼、佳能、松下、三菱……,說到“Made in Japan”等同于質量擔當,幾乎不會有太多人反對,雖然是島國,資源匱乏,但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在依然是世界三大經濟體之一(GDP排名一度都是世界第二,2010年被中國趕超),日本人是怎么做到的?
打開現在的中國電視,看到蠻多的抗日劇,更有些網友戲稱“抗日神劇”,因為有些劇情確實比較雷人,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講,提到日本人可能更多的是國仇家恨,“小日本”——大概都要罵上兩句,也難怪,就是現在中國周邊也不怎么太平,日本鬧得蠻兇,總是想方設法的遏制中國發展,它一直不太老實,查了下資料,歷史上中國同日本交手過五次:第一次白江口之戰,發生在唐高宗李治時期,唐朝、新羅聯軍與倭國(那時還不叫日本)、百濟聯軍在朝鮮半島發生的一次水戰,日本大敗,奠定了朝鮮半島的新秩序,此后日本近一個世紀不斷派使者向唐朝學習,儼然成了中國的“學生”,老實了大幾百年,其后雖有元朝入侵日本兩次,均無功而返。第三次發生在明朝萬歷年間,也是援朝之戰,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野心膨脹,想借道朝鮮攻打中國,最后以失敗告終,又老實了三百多年。第四次是中日甲午戰爭,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力日盛,又有了對外擴張的企圖,還是朝鮮給了日本人借口,最后以清朝政府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,簽定《馬關條約》結束。第五次就是抗日戰爭了,日本也是先占據朝鮮,后占領東北,進而一步步蠶食中國,雖然最后日本無條件投降,但中國一大半領土被占領了,若不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,能否打下全中國猶未可知!而且二戰后日本人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上跟德國人比真的差很多,德國總理是跪下坦然承認罪行,日本人則是滿口狡辯,改教科書,否認侵略,還時不時的參拜靖國神社,搞得周邊鄰國很不爽。
記得某位老師說過,強大的民族都是教育出來的,而不是天生的。你不能否認大和民族很強大,從幼兒園開始日本人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、忍耐力、動手能力,他們崇尚“苦難”教育,武士道精神,網上有一篇文章,是崔永元寫的,也談到了日本的教育,日本高中試卷有一道題目是這樣出題的: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,你認為大概是什么時候?可能的遠因和近因是什么?如果日本贏了,是贏在什么地方?輸了是輸在什么條件上?分析之?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:“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后有一場激戰。臺灣如果回到中國,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,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,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,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。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,穿過馬六甲海峽,上中國南海,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,這是石油生命線,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,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里經過,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,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,馬上就會上場,就開打!按照判斷,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,這場戰爭可能爆發,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。”不管分析的結果對不對,有沒有一語成讖,這樣的題目跟答案都已經很嚇人了,試問我們的卷子上有多少這樣的題目!誰也不能擔保中國和日本以后不會有戰爭!翻開人類的歷史,不難發現里面充滿了征戰殺伐,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,就是現在的地球每天都有戰火,好戰必亡,忘戰必危,我們有這么強大的一個近鄰,是不幸,但也是一種幸運,國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
看過這么多的日本影視劇總覺得日本人彬彬有禮,街道非常干凈整潔(日本人愛干凈是出了名的,中國人愛不愛干凈不好說,回家看看廚房和衛生間就知道了,優秀的民族基本都是愛干凈的,做事也非常有條理),風景也格外漂亮,假如有機會真想到日本去旅游一次,京都和北海道是我最想去的兩個地方,到當地了解一下風土人情,看看跟影視劇里是不是真得一樣,談到我們中國,往往都是用地大物博,歷史源遠流長來形容,搞得我們生來好像沒什么危機感,大國子民。試想一下,假如你是個日本人,了解了國情后你會怎么想?他會不會這樣想:“我地真倒霉!出生在這么個小島上,要地方沒地方,要資源沒資源,每天還來幾次地震,旁邊還有條中國龍,日子真的不好過!大家得齊心努力,得爭氣!”開玩笑,但日本人的危機感確實比中國人大,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,別人好的地方、成功的地方我們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呢!
愿我們跟這個鄰邦可以長久的和平共處!
市場部 沈浩